返回

第125节 战略地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第125节 战略地位 (第1/2页)

拿下滚龙坡,就意味着向松山进攻的最大威胁消除了。在松山阵地的防御体系中,滚龙坡担负着前哨和保障主峰侧翼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进攻松山主峰的各次努力都化为泡影。随着滚龙坡的攻占,这一体系开始支离破碎,伤痕累累的松山主峰阵地完全暴露在进攻者的面前了。

    滚龙坡被拿下,敌军的主力逐渐退上松山,死死钉在西岸最高峰上,仍旧遮断着滇缅公路。

    松山西距龙陵县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过10余平方公里。盆地中是一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了两年,居民十亡###。从大寨向东攀登约1000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透过密密层层的松枝荆棘,目光沿陡峭的重重山峦飞跃而下,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两岸巨大的山体夹江对峙,也不知经历了多少万年。对面群山间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40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江以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了国门,进入缅甸。松山就在滇缅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后一个大弯处,公路正好从山顶下面绕过。这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枚特制的“钉子”。

    日军在占领滇西的两年里,不仅熟悉整个松山的地形地物,还以第五十六师团工兵联队为主体,强抓劳工到松山修筑了大小互为支援的明暗地堡、交通壕沟和洞穴,还有分布其间的伞兵坑、防空洞、射击阵地,配置了榴弹炮、山炮、野炮、轻重机枪阵地,控制着滇缅公路和松山各个坡面,形成可以互为支援的立体交叉火力网。

    各小山头的防御工事,经两年多雨露,已长成与周围环境一样的植被,很难被发现,四周还有三层铁丝网和地雷带环绕。曾被迫修筑过工事的中国劳工,在完成工事后也被日军射杀。中国军队掌握的松山日军情报也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bshuku.com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