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问鼎(七)下 (第2/3页)
太监杜之轶献给李自成的,守关的一万五千明军全都丝毫未损,李自成为了收买人心,便让守关的副将萧羽任然统领他们镇守居庸关。而居庸关后的宣府、大同二府却是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张天琳镇守,这样便不惧怕萧羽反复。
在李自成败退后,张天琳信不过萧羽,马上带着一万精锐感到居庸关,接管了居庸关的防务,这样一来,居庸关是安稳了,但大同、宣府没有大将镇守,被贼军追赃助饷迫害惨了的官绅士族们蠢蠢欲动起来。
其时,李自成本来就只给张天琳留下一万五千士卒,张天琳带走一万精兵加强居庸关的防务后,剩余的五千士兵哪能镇守大同、宣府广大的地方?不得已,张天琳只得丢弃各州县,把军力全部集到大同、宣府两座府城。
镇守各州县的贼军一走,蠢蠢欲动的官绅士族们再也肆无忌惮了,反对李自成的武装叛乱首先在阳和爆发。
阳和位于大同府城北面五十里,是山西和蒙古交界,设有阳和卫镇守之,卫指挥使唐志明早在姜镶投降时也一道投降了李自成。那时李自成和朱震抢时间,心急着攻打北京城,自然没有去顾及边远小镇了。
李自成败退后,许多官绅士族纷纷找到唐志明,暗示他李自成已经是明日黄花,灿烂已过,接下来是凋谢了。唐志明心思之,偌大的大同府只有二千五百人镇守,而我部下士卒就由近五千人,再加上官绅士族都我,攻取大同易如反掌。待到济王平定天下之时,我终究是投降过贼军之人,若是没有些功劳,将来就是济王仁慈,不夺我官职,却也没有什么前程可言。若是有平定大同、宣府的大功,济王待我,肯定倚重有加,若能同济王大军夹攻居庸关,更是大功一件!
相同此节,唐志明不再迟疑,答应前来游说的官绅士族们,但让他们回大同城做内应,务必献给自己一座城门。
官绅士族回到大同城后,巡查了许久,摸清楚了大同贼军换班的时间,发现凌晨时北城门总会有半刻钟的功夫无人巡视,而此时镇守城门的只有一队三十余人的贼军。便把这个消息告诉唐志明。
唐志明大喜,和官绅士族约定以举火为号,凌晨时分从北门突入。果然,在官兵猝不及防之下,被官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