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说说多尔衮其人 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说说多尔衮其人 六 (第2/3页)

峰,已经升无可升,除非再进一步成为皇帝。也许正是有人看出这点,试探拍马,提出反正多尔衮王妃已死,如果娶了太后孝庄,那多尔衮不是名正言顺的成了真正的皇父吗?

    于是有了那道野史所载是钱谦益所撰的表章。我们再仔细看看那道表章:

    朕以冲龄践祚,定鼎燕京,表正万方,廓清四海。藐躬凉德,曷克臻斯?幸内禀圣母皇太后训迪之贤,外仗皇叔摄政王匡扶之力;一心一德,斯能奠此丕基。顾念皇太后自皇考宾天之后,攀龙髯而望帝,未免伤心;和熊胆以教儿,难开笑口。

    幸以摄政王托股肱之任,寄心腹之司;宠沐慈恩,优承懿眷。

    功成逐鹿,抒赤胆以推诚;望重扬鹰,掬丹心而辅翼。金縢靖乱,立姬公负扆之勋;铁券酬庸,令邱嫂轑羹之怨。借此观胪萱室,用纾别鹄之悲;从教喜溢椒宫,免唱离鸾之曲。与使守经执礼,如何通变行权?既全夫夫妇妇之伦,益慰长长亲亲之念。呜呼!礼经具在,不废再醮之文;家法相沿,讵有重婚之律?圣人何妨达节,大孝尤贵顺亲。朕之苦衷,当为天下臣民所共谅。其大婚仪典,着礼部核议奏闻,候朕施行。钦此。

    不用我说,大家就可以看出破绽,首先对多尔衮的称呼是“皇叔摄政王”。要知道在顺治五年,多尔衮的尊号就已经是“皇父摄政王”,这里却称呼“皇叔摄政王”,这是一大破绽。如果这道表章是多尔衮上尊号为“皇父摄政王”之前,那么在孝端没死、多尔衮的正妃博尔济吉特氏也没死的情况下,孝庄就已经公然准备下嫁多尔衮,这可能吗?

    再者,措辞实在很无耻,通篇就像嘲讽搞笑,一点不具备政治味道。尤其那两句“既全夫夫妇妇之伦,益慰长长亲亲之念。”这两句把皇太极置于何地?娶他的遗孀以慰他的在天之灵吗?

    不过通篇文采华丽是肯定的,至少许多字我不查字典还读不出!

    估计这篇东西是前明遗老不满清廷,大家凑在一起嘻嘻哈哈写出的大作,用来讽刺满清朝廷。即便钱谦益无耻到极点,我看他也写不出这样明面褒扬、暗地损到极点的文章。除非他不怕被杀头!众所周知,钱谦益是很怕死的。

    提出娶太后这一主意的人已经无可考证,估计是有拍马之徒来试探多尔衮的意思。当时多尔衮听了娶太后孝庄可以更进一步,他也许曾心里一动,但没有明确回答。这就是传闻出现的源头。可最终他还是没做。孝庄也不可能答应。

    在多尔衮正妃去世后时隔两个月,他就向朝鲜索取王女——正妃刚刚去世,多年的夫妻,他却马上准备再娶。这说明他跟正妃的感情比较淡薄,也说明他对女人看得并不重。如果真的要娶孝庄,他这时怎么可能到山海关忙着去娶朝鲜妃子?当年五月,多尔衮与朝鲜王女在山海关成婚。也就是说当他的正妃去世以后,他一直不在京城。也许正是为了避嫌。

    同年十二月,多尔衮出猎边城,因坠马受伤,死与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传奇的一生到此结束。从早年的忍辱负重,到中年的四处征战,为大清定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之后位极人臣,死后又被人告发说早有预谋准备夺位。最后为他平反的却是乾隆皇帝,其诏书曰: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