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节 万里烟海度若飞(一) (第2/3页)
权利管到!我帝国讲‘仁义’,帝国愿将‘仁义’与天下所有人共享……如若归顺我国,则天下幸甚、帝国幸甚、贵国幸甚!”
他说了一大堆,翻译直截了当地对罗天宁道:“他们要我们投降!”
罗天宁吓了一跳,追问翻译:“你没有翻译错吧?”
翻译回答道:“没错!”
罗天宁难以置信地道:“为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了大元帝国了?”
翻译不懂就不懂,很老实地问回诸葛瑾道:“你们打算用什么借口进攻我国?”
诸葛瑾告诉他道:“我国认为贵国的‘仁义’不足,因此前来帮助你们施行‘仁义’,我们不是来打仗的,我们是为了仁义,为了和平而来。”
翻译转述给罗天宁:“他们认为我们发给百姓仁义的量不足,因此来帮助我们发仁义,只要我们投降,他们就发给我们仁义,哦,什么是仁义,小臣也不知道什么叫仁义。”
鸡同鸭讲、令人啼笑皆非的交涉最终要以力量来说话,诸葛瑾倒有点失策,没自带翻译来,盖因情报机关报告邑都元人通用汉语,哪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土著们不过是一知半解。不过也不要紧,有一种语言是任何人都明白的!
指着港口边山下的一处树林道:“大王可以看看帝国武器的火力!可先派人赶所有人走开。”
半小时后,诸葛瑾的从人在树林中就手点燃烟花向天施放后飞一般地逃开。
热武器第一次大规模登场!
六艘帝国的“仁义”级木壳蒸汽动力炮艇,向小树林逼近。
仁义级炮艇是帝国第一级用大炮为作战兵器的军舰,也是最近才服役的军舰,甚至没有参加过下西洋的出航仪式。该船排水量3500吨、有二层炮甲板,共有50门火炮,定员为军官20人,250名水兵和60名陆战队员。
此次随皇帝出动也就六艘,一来帝国制作的数量也不多,二来李亦奇并不相信有哪个人或者国家敢够胆在海上挑战他!
罗天宁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那几条船上条条红光迸出,阵阵白烟笼罩住帝国的船只,声音稍迟才到,是连成一片密不透风的巨响,夹带着炮弹划空的怪啸。很快,小树林炸起一片亮点、烟簇,紧接着,亮点变成火海,烟簇形成了烟雾,又过几秒,传回出炮弹落地那轰隆隆打闷雷一样的声音。
小树林中,一片狼籍,树折树倒,被炸得东倒西歪,枝节飞得老高,惨过台风过境多多。
有的炮弹打得近,落在海中,炸起一道道白色水柱,把海面打得好像沸腾起来。
六艘炮艇打了150炮,看得罗天宁作声不得!
不久,邑都元派出使节,随诸葛瑾来到旗舰,送上了降表!
罗天宁是个懦弱的国王,不敢开战,他问起群臣,一帮道貌岸然的家伙都被收买了,投降后他们的地位也变不了多少,遂众口一词,认为投降为上。
他并不知晓,火炮看起来威力很大,但在公元219年,以中国人这么好的智商,做出来的火炮还是差强人意,威力有限,历史的跨越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的。
要是用于热带雨林作战,那更是糟不可言,当年长了霉菌的白头鹰拼命拉屎也无奈雨林何,区区几百门帝国的原始火炮能有什么用!
虽然试验出较好的黑火药成分,不过并不纯,威力严重不足。火炮本身存在种种不完善之处,它又大又笨,较适用海军。陆军用的大炮,五角大楼始终没能发出订单!
是为帝国陆军属进攻型,骑兵几日推进上千里都有可能。重重的火炮机动性实在太差,轻的火炮威力又不足,此为黑火药自身的问题!要想做到小而威力大的火炮,只能使用黄色炸药。
至于用大炮守城,五角大楼的官员们都嗤之以鼻:“只有我们去打外国人,没有外国人来打我们!”怎么?弄守城大炮来摆啊?
试来试去,陆军竟没有合适的火炮配给骑兵用。
射程严重不足,最大射程为800米,如果炮击超过500米的目标,其成绩是大家都要回头-----惨不忍睹。
炮击速度极慢,打上一炮,就要歇一歇,要不然可能炮膛过热,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最多一天只能放炮十响,不然必定炸膛!
没有开花弹,用的是实心弹,邑都元国王罗天宁没有注意到,很多炮弹落地时,被树木弹开!
兵部一份令人沮丧的试验报告道:“如果城墙坚固,完全能弹开炮弹,甚至使用竹笼,也能把初速不足的炮弹弹开。”
总而言之,五角大楼对于皇帝寄予厚望的火炮,给出的最中肯评语是:“火炮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攻城武器,例如投石车、井栏,不过若要用于野战,或者要在多年后技术方可成熟。”
至于火枪也好不了多少,没有令人满意的火枪,无论是侵袭力和射速,都比不上弓弩,唯一的好处就是训练简单,可是现在帝国几乎所有男人都会放箭,更有二个望山的狙击弩和有测量标度的弓。
说到底,帝国的大炮,用来吓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兵不刃血,帝国士兵踏足登上邑都元国。他们的军靴踩上了细软的白沙,欣然地享受着徐徐的海风,加上热带的阳光和浓密的热带雨林,所有这些都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按既定的章程办事,将邑都元国的王族送回帝国,将邑都元国纳入帝国秩序社会的体系中。
在邑都元放下二千军士和三千随船来的蒲罗中士兵,蒲罗中人将在继续洗脑的过程中,帮助帝国维持邑都元国的秩序。
然后帝国舰队继续向前,同时带走了五千的邑都元士兵。
下一站是普吉岛,那里有一个叫“颂恩蓬”的部落,三万人左右,华族倒有五千人呆在岛上,在华商的鼓动下,土著很痛快地归顺帝国,帝国在那里正式设立官衙。
之所以那么顺利,除了港口转运之利,就是普吉岛水上与內陆地区,有着巨大的锡矿藏,华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岛上冶炼矿产,运回国内,利润滚滚而来。
整个当地的土蓍部落,等于都被华商雇用了,男的去开矿炼矿,女的为华商搞家务带孩子。
与人为善的华商,讲究“仁义”,按照皇帝的商人要“回报社会”的旨意,土蓍得到相当丰厚的工钱,那里建的医院,当地土著可以免费医治,给土著带去文化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