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章 决战前夕(下) (第3/3页)
势力的极度膨胀,导致慈禧的权力***也膨胀了起来,最终慈禧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罢免了奕的议政王和领班军机的职务。
三月的时候,李秀成献给洪秀全《诛妖五策》,其中有一条就是挑拨朝廷和湘军之间的关系。洪秀全当即就采纳了李秀成的策略,派人到北京去散布谣言。
到了四月份,北京城内坊间风传,曾国藩在攻破南京之后就会称帝。这个谣言很多在朝的官员都听过,但是因为太过敏感,所以没有人敢向上层转达这个消息。不过,事情必有例外,有一人,名为蔡寿祺,是江西德化人,此时正做御史的差事。
这个蔡寿祺也是个投机分子,他觉得这事可以大做文章,于是就草拟了一份奏折,隐约的指出湘军的巨大隐患,要求削减湘军。因为‘摸’不清上面的意思,蔡寿祺的奏折还是比较隐晦的。
这个奏折一上,按照惯例是先送到军机处的,这样一来,首先就引起了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的极力反对。奕认为,此刻正是用人之际,怎么能削弱湘军?长‘毛’没平,回‘乱’未定,先要削减湘军,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奕在蔡寿祺的奏折上写了批语,严厉的谴责了蔡寿祺的诬告。按制度,军机大臣评定奏折完毕之后,还要送‘交’给太后最终审核。
但是慈禧在接到奏折之后,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发回军机处,让军机处重新审核,仔细议议。朝廷上做官的,哪一个不是‘精’的成鬼一般的人物?慈禧重新让军机处审议削减湘军的事情,这就表明了慈禧太后的态度。
几乎所有的官员都知道,慈禧太后是赞同这个折子的!
于是乎,继蔡寿祺之后,又有无数投机分子瞅准了机会,连番上折子,阐述湘军之害,要求朝廷抓紧削减湘军。
奕没想到,一个投机分子的诬告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风‘波’。这些投机分子彻底的‘激’怒了奕,鬼子六连续上数本奏折,声援湘军。
后来,在一次的朝会之上,恭亲王奕被这帮人气的破口大骂,甚至也顶撞了慈禧太后。就这样,慈禧太后和奕这两个大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竟然在朝堂之上争吵起来。
蔡寿祺就是蔡寿祺,不愧是投机分子中的急先锋。看到这种情况,蔡寿祺竟然调转了炮口,不再攻击湘军,而是转为***奕!
蔡寿祺首先***的就是奕嚣张跋扈,目无君上。这点倒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奕咆哮朝堂的时候,可是有数百官员看着呢,他想抵赖都抵赖不了。
其次就是奕收受贿赂,这点也是坐实的。实际上,在清末,官员之间互相送礼乃是人之常情,奕为当朝第一人,每年收那么几十万两的孝敬银子已经算是清官了。但是,从法律上来讲,他就是受贿了!而且是巨额受贿!
蔡寿祺***恭亲王的折子递到军机处之后,众人都傻了。但是此事太过重大,也没人敢截留这个折子,众军机大臣两边不敢的最,在折子上面只是写了几句模棱两可的评语,然后就递到了慈禧太后那,让慈禧太后自己决定。
按理说,一个小吏,上书***堂堂议政王,朝廷应该立刻予以严词谴责,并且将这小吏发配到远处,这才是处理类似事物的正常手续。但是,慈禧接到折子之后,竟然将这份折子留中不发!
这样一来,众臣又明白了慈禧的意思,无数投机分子又开始集中火力猛攻奕。
奕也非常人,他察觉到了此刻形势对自己十分不利,于是竟然主动的上书,承认自己的罪责,并且要求辞掉议政王大臣的资格。
这么一来,慈禧的如意算盘也落空了,因为奕并没有要求辞掉领班军机大臣和总理大臣的职务。现在奕已经主动认错了,慈禧总不能不依不饶的要求免掉奕所有的职务,于是,双方各退一步,奕辞去了议政王的头衔,但是仍然继续统领朝政。
这场风‘波’虽然看似不大,垂帘听政的太后仍然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管理朝政的亲王还是那个管理朝政的恭亲王,但是双方已经产生了无可弥合的裂痕。
慈禧和奕从辛酉***开始就保持的盟友关系,终于宣告破裂了。
*************************************************
天京和北京的变故并没有影响到攻城的进程,同治三年六月十日,湘军收集的整整十万斤的炸‘药’运抵了天京城下,龙脖子的填土工程也接近了尾声。
最后的决战,终于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