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三章 三光政策 (第3/3页)
但是,这种策略也有自己的缺陷,这就是过度的依赖民间支援。要想打游击战,必须有当地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援。百姓掩护,才能让游击队得到隐藏,百姓支援,才能让这种非正规军有粮食吃。
捻子就是这土生土长的人,他们一般都在自己家附近打游击,当地老百姓和他们都是亲属、故‘交’、邻里的关系,所以捻子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如鱼得水。
陈星翰叹了口气说道:“要想彻底的让捻子失去百姓的保护,难啊!苏北地区老百姓就是捻子,捻子就是老百姓,已经分不开了。除非杀光所有老百姓,才能让捻子没有生存的土壤!”
“杀光所有来百姓?”李明峰闻言,脑中灵光一闪,忽然想起了一个作战方式,“对了!对付游击战就应该用三光政策啊!”
众人闻言一愣,随即疑‘惑’道:“三光政策?”
李明峰笑着点了点头,朗声说道:“烧光、杀光、抢光!”
三光政策是日本人提出的,这个政策对付游击战争极为有效。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所有城市全被日军占领,但是游击队却能在农村生存。依靠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游击队在日本人的后方不断‘骚’扰日军,让日军疲惫不堪,并且有效的吸引了一部分日军,使其不敢全部投入到主战场。
最终日军针对这种作战方式,也做出了应对,推出了“三光政策”。
三光政策并非全都是后世所渲染的那种“烧、杀、抢”政策,实际上,三光政策是一种分级别的惩罚措施。
日本人当时把各个村子分成几个级别,分别是“安全”,“半安全”,“不安全”三个级别。
在安全级别的村子里,日本人实行怀柔政策,日军秋毫不犯,还经常给老百姓发放粮食,帮助老百姓修公路、水利等等。
在半安全的村子里,实际上也就是日军和游击队争夺的村子里,日军使用“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政策。只要当地百姓不支持游击队,则可以安安稳稳的生活,但是一旦被发现支持游击队,就要倒大霉了,别说财产了,就连小命都休想保住。
对付那种不安全级别的村子,也就是游击队作为根据地的村子,则是彻底的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丝毫不讲情面,将这种村子直接毁灭。
三光政策实行以后,效果明显,华北地区大为平静。大批的半安全和不安全村子都变成了安全的村子,当地老百姓一旦发现游击队,不但不藏匿,反倒积极举报。
李明峰也打算在苏北这么做,事情新版的“三光”政策。
ps:最近看到有人给我投贵宾票,‘挺’感动的,但是这玩意是需要掏钱的,大家还是别给我投了。大家想支持列强,就用鲜‘花’、点击、收藏这些免费的东西就成,千万别破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