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神圣的战争 第九十三章 敷衍了… (第3/3页)
会裹足不前。而且他们从不向德国人做必要的解释,说明不能合作的真正理由。德国人发现,在芬兰的联合作战与乌克兰的联合作战大相径庭;在乌克兰,罗马尼亚军队能服从指挥,尽管有时需要压服,但总是能执行德国人的命令。在其他地方,德**队都是用来为盟军撑腰的,而在芬兰北部和中部,芬兰军队却被用来为德军打气。这是一种惩罚,德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这一点。芬兰的军民本来希望德国能以闪击战征服苏联,因此他们对德军的这种表现感到失望。在东南部,曼纳海姆后来把勃兰登堡团和第163归还德军指挥,而不肯交出芬兰部队,因为他认为勃兰登堡的部队未能达到芬兰战场的要求。但是,这支德国部队很可能在哪一方面都不比他们的同胞们差。他们的同胞因为横扫俄国而震惊了全世界;而他们却被战场上的特有条件战胜了:昼长夜短,睡眠困难,原野坎坷,湖沼遍布,蚊子成灾,还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林海。任何人在这里逗留一段时间,都会感到恐惧、沮丧。然而,芬兰人并不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与德军对垒的、从俄罗斯北部和西伯利亚调来的苏军也是如此,只是比芬兰人稍逊一筹。坦克用不上,在能见度很差的森林地带,飞机火炮发挥不了多大作用,运输工具、补给物资反成了拖累。德军的胜利主要归功于动作迅速、敢打敢冲的步兵。
此外,德国在芬兰北部的战略,与它在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的战略一样,缺乏目的性。希特勒对佩萨莫矿区的防御表示关切是有情可原的。但是考虑到德军的人力、物力有限,关于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的决定正确与否,是令人怀疑的,因为战争物资还可以通过阿尔汉格尔斯克输入。阿尔汉格尔斯克本是个夏季港。但只要有破冰船开航,整个冬季都能使用。实际上,希特勒是想保住佩萨莫和萨拉周围的芬兰中部狭窄地区,同时分兵三路向东发动进攻,各路的间隔甚宽。三路攻势均告失败——如果三路汇为一路发动进攻的话,或许还可能成功。况且,芬兰北部的战役与整个战争有多少关系,是值得怀疑的
不过希特勒的三心二意也就代表着整个芬兰的立场总是反复无常,很难对付。一方面它极力使自己独立于德国,它认为对苏战争是它自己的事情,因而不想跟德国结成任何形式的联盟。而另一方面他却心安离得的接受德国人提供的武器弹药来打击苏联人。这样一来,芬兰可使自己免于被占领,并能在大战结束前单独与苏联进行和平谈判。但它硬说自已是德国的战友而不是盟友,却是故作姿态,因为这个不幸的小国,人口不超过四百万,只好依靠德国供给武器、装备,依靠德国进口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