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3章 削蕃(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53章 削蕃(一) (第2/3页)

蔡州附近的州县,提高蔡州的赋税以增加收入,肆无忌惮的硬拉壮丁入伍。蔡州与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开始流亡出逃。眼见这样的情况,吴少诚更加的惊慌。他下令关起城门不许一人出城,强制将百姓扣在了蔡州城中,任其奴役。

    短短的半年时间,关内就收容了从淮西逃难而来的五千余名难民。李世民下令,对这些人妥善安置,不得有丝毫的怠慢。

    大唐朝廷的宽容,与吴少诚的暴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景兴二年的唯一一次御前会议,于九月初三在弘文馆举行。今天要商议的事情,可以说是大唐自安史之『乱』以来,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削蕃!

    “朕今日召你们来,只议一件事情——削蕃。”李世民说道,“景兴革新推行了两年。现如今,仓禀充实,国库盈满。将士们枕戈待旦,战马骠肥体壮。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大唐在这一年里都取得了异常惊人的成绩。淮西吴少诚,包庇国贼尾大不悼,屡屡挑衅于朕威胁朝廷,现如今又在蔡州施行暴政,为天地人神所不容。朕打算削除淮西节度。众位爱卿都来发表意见。”

    御前会议,是只有宰相和皇帝钦点的特定人物,才能参加的最高会议。今天在座的人,有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陆贽,谏议大夫薛存诚;尚书省的左仆『射』、宰相马燧自然在例;兵部尚书、宰相李晟也到了。同时,户部尚书王锷与吏部尚书武元衡,也被皇帝钦点参加。而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年仅十七岁的左羽林卫大将军李愬,今天居然也出席了御前会议。恐怕,他是史上参加御前会议最年轻的人物了。

    皇帝说出了‘削蕃’二字,所有人的心中都不免有一阵激动。从安史之『乱』起,但凡有识之士,谁不想削尽蕃王重复大唐昔日气象?只不过这几十年来,谁也办不到。就连当初功高社稷、挽大唐于水深火热的郭子仪与李光弼,也只能左支右绌的死保大唐,无力彻底的对蕃王做出什么改变。

    大唐走到今天,景兴二年,他们终于能将‘削蕃’二字理直气壮的说出来了。谁能不激动?

    “陛下,削蕃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侍中陆贽,最先发言说话了。做为三省之一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专司为皇帝进谏的大臣,他总是敢于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朝廷现在是兵强马壮,百姓也对陛下感恩戴德非常拥护。将士用命,百姓用命,则天下用命。朝廷现在是得道多助,削平蕃镇节度,就在此时。淮西吴少诚,暴虐无道残害百姓,已是众叛亲离秋后之蝗。朝廷以众击寡以强击弱,将有很大胜算。但是,微臣仍然建议陛下,尽量避免重大的战争。虽然眼下大唐有了一些积蓄,但羸弱数十年的底子仍然很薄。这个时候如果爆发大面积的内战,那么有可能将这两年的成果都付之东流,得不偿失。微臣建议,尽量用政治手腕『逼』迫吴少诚就范,主动撤蕃归顺朝廷。若能『逼』降,则是上上之策。”

    “朕明白你的意思。”李世民说道,“《兵法》也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这半年以来,朕与他吴少诚也是交手多次。朕也想通过一些政治手腕,让他吴少诚就范投降。可是事实证明了,吴少诚不想放弃割据称王,不想放弃他手中的荣华宝贵,是铁了心要与朝廷对抗到底。时至今日,朕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而是他自己并不在乎。现在,朕已经没有耐『性』了,大唐王朝前进的路上,也不能有这样的绊脚石一直挡着路。既然它自己不肯乖乖的让路,那朕就将他连根拔起!”

    陆贽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