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成果丰收 (第2/3页)
浪。于是,这许多地矛盾不断的堆积,终于在安史之乱时爆发。
李世民始终记得,自己在贞观治国之时理会地一个最有用的道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现在,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方略,在景兴大唐又初见成效,他感觉非常的满足,非常的高兴。
国库虽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再积累几年,大唐要重现繁荣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往往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静心做起来却未必就很难。当时贞观初年,大唐的经济也是十分凋敝的。经过几年的经营,也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见涨。如今的景兴大唐,最初更像是一个病重的将死之人。下了猛药下治后,一条命算是捡回来了,而且已经恢复了一些生机。花点时间将这一线生机慢慢经营与调理,将来恢复健康变得身强体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一年的成功,让所有人欢欣鼓舞。其实这一年来,包括李世民自己在内,心里都感觉有点悬,没底。现在成果告诉他们,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国库有了钱,公仓也有了一些粮。虽然淮西动荡漕运不畅,各地的粮税征收还异常的困难。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灾没有爆发,黄河没有泛滥,各地的水罕之灾也发生的不多。朝廷的太仓里,已经积累了数十万石粮草。洛阳一带的几个公仓,也有了一些积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这一年,朝廷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增强。有了第一笔积蓄,底气也就更足了。这一场革新与变法,进行下去就有了后继之力。
但是,这一年虽然了得了许多成效,失败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土地组改与兵制革新,触到了太多人的利益。仅关内一带,今年一年内就爆发了大小动荡三十余次。从一些人纠合的集体抗义,到小股兵匪的造乱,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这些人毕竟失去了百姓的呼应与支持。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朝廷现在是仁治与铁腕双管齐下。对于这样地人,一律采取了强硬措施进行镇压。劝疏无效的,也没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这些作乱的人,离开了百姓这一片土壤,已经是无根的飘萍,对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构不成致命的打击。而且越往后来。这样的事例越少。因为所有人都发现,大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领之下,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几乎是不可阻挡。任何人,要么顺从这一脚步与潮流,要么。就会被无情的撕裂、辗碎。
各个部门,将今年一年的工作情况一一汇报。所有政务都是公开化地。谁取得了成绩,谁捅了篓子,都是一目了然。纵观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绩最为出色。以李晟为首的兵部官员们。在这一年里可谓是劳苦功高。数十万血勇健儿的安排与分流,着实让大唐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吏部其次,年轻地武元衡。将吏部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大唐每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武元衡几乎都已经能如数家珍。从朝廷到地方,吏部所办出地成绩有目共睹。素来低调的武元衡,以他的贤能、廉洁、奉公与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认可。原本还有一些人,暗底里怀疑武元衡是因为与皇帝的私交,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这样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给了皇帝被册封为德妃后,更是加深了这种臆想与歧视。现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实力与业绩,给了这些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吏部地事情千头万绪复杂凶险,没有超人的智慧与胆魄,是理不顺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员当中,李晟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