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严于律己 (第2/3页)
是私财……你连皇帝的私事都敢参奏,是不是也管得太宽了?”
薛存诚冷笑一声:“李大帅,卑职也是听候皇帝差谴办事。陛下刚刚下旨了,我们这些做臣子地,可以参奏他的私事。”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起,一扬手,满朝安静下来。然后说道:“好,朕今日就听取薛存诚地这条纳谏。吴贵妃和吴国丈那边,朕会亲自去将事情弄清楚,然后勒令他们做出相应的改变。虽然吴仲孺是用的私财来讨好女儿,可吴贵妃毕竟是大唐的国母,理应做出表率。不能这么奢侈和浪费。朕今日回宫以后,会让后宫的那些人从此长长记性的。好,这件事情就暂时先按下不表,我们还是接着听武元衡说说他的治吏大计。武元衡,你就继续说吧。”
“是。”武元衡说道,“陛下刚刚也说了,由彼及此,由近及远。皇帝陛下都做出了榜样,我们朝堂百官,也要争先表率。先从自己做起,廉洁奉公,勤劳节俭。不仅仅是一时做个样子,而是要长期的坚持下来,养成这样地一个习惯。长此以往,朝堂风气就会慢慢的发生转变。欲正下梁,先正上梁。从朝廷做起,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去要求地方官员们也如此效仿。其实以前几十年里,朝廷也进行过一些吏制改革,也曾提倡过廉洁奉公。但是收效甚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堂之上本身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如皇帝陛下所言,非自律无以律人。所有,整顿吏制、整顿民风,就是要从朝堂之上做起。如果我们做出了表率,地方上地事情就更容易处理了。地方的官吏们看到朝堂之上地风气发生了转变,自然而然的就会有所警醒,悬崖勒马。这个时候,肯定会有许多人主动的弃恶从善。再加上律法的鞭策、辅之御史们的纠察,收效就能大许多了。这个时候,朝廷也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用严刑峻罚。处罚那些罪大恶极或是仍然执迷不悟的贪官污吏。到时候,他们也就没什么怨言了。这就是臣所说的,王道为主、霸道为辅。二者相依,双管齐下。”
陆贽在一旁听得清楚,这时候站出来拱手一拜,说道:“陛下,微臣也赞同武伯苍的疏议。如果只用严刑峻法去罚办那些官员。显然是不公平的。谁都知道,现今大唐的官场风气不正,谁也会沾上一点。如果因此而严惩他们,有失公允。毕竟,官场风气变成这样。皇族与朝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如今,只有皇族和朝廷先自我反省做出改变,才能去勒令下面地官吏,层层效仿。诚然,臣之前所说的光凭王道去教化他们。也有些行不通。因为不排除有许多用心险恶死不悔改的重犯,会钻空子,从而逍遥法外继续为祸。因此。微臣附议武伯苍。”
薛存诚也站了出来:“臣也附议!”
三省六部的许多官员,包括李晟,都一起站出来,表示附议。
李世民将眼神投向了站在一旁的张万福。老头子犹豫了片刻,也站了出来:“陛下,臣附议。”
“很好。看来关于整顿吏制这件事情,从大体策略上已经达成了共识。王道为主,霸道为辅。先从自己做起。然后再去约束他人。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朕和朕地家人在内,从此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李世民说道,“治民先治吏。整顿吏治,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急不得,慌不得。朕下旨。由吏部尚书武元衡领头,御史大夫张万福、谏议大夫陆贽为辅。你们三人,从即日起商议出一个整顿吏制的草案出来,给朕看看。草案拟出后,朕会拿出来当朝宣讲,让所有人都来提意见,都做到心中有数。”
“臣等遵旨!”群臣一起拜倒。
“今日朝会就到此吧,诸位各归岗位办事去。”李世民说道,“朕午时二刻会到弘文殿批阅奏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