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卷 入相 第一百四十一章 反贪规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卷 入相 第一百四十一章 反贪规划 (第2/3页)

表现却与王英正正相反。她在内阁居于末位,本来就没有写密揭的权力;而从“出事以来”。端木兴对她又是避而不见,她也没有以自己“自由出入宫禁”的特权,去求得面君自辩的机会……她所做地,就是不断地联络大臣,明着的,暗着的,部的,卿的。巴着她的,躲着她的……寻求支持很要紧,其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其余地三位阁臣。

    这三个人里,卢太傅在王阁老数出楚歌罪状之后,已经完全地倒向了楚歌的反面;杨鸿渐那天晚上便和她在大观桥碰过头。已经半明不明地算是支持她了;只有吏部尚书张谔。虽然和她有过些来往,在龙图阁那次也曾被王阁老说成和她狼狈为奸。可态度一直很是隐晦,让楚歌着实费了些脑筋。

    不过好在现在不再需要担心了。楚歌向后倒在香木轿,微微闭上眼睛养着神。她这是才从张谔的尚书府回来,整整在那里耗了一天,连饭都没有吃上,连带着精神也十分不济……不过很有收获。想着张谔原本闭门不纳的态度到最后不避嫌疑地携着她的手将她送出门来,她就忍不住唇角泛笑。

    张谔之所以这么做,当然不会是因为被她的“美色”所惑---虽然外间地流言一定会这么传就是了。

    吏部尚书天章阁大学士张谔,原本是熙德七年地头名状元,不折不扣的清流派;也是当年楚郡侯楚缙留下来妆点门面地少数几个才子型的人物。他在朝为官的那些年,官声一直很好,与周围的那些“贪官污吏”们相处得也极为融洽;只是后来卢太傅和楚缙斗得凶,张谔一时不合在自己家感慨多了些,被楚缙知道,贬出了京城……到熙德十五年的时候,端木兴和楚歌密谋,悄悄儿地找了由头又将他调了回来,官复原职……十年端木兴一归政,立刻将他提拔成吏部尚书,又入了内阁。

    王阁老说楚歌能够在人事问题上翻云覆雨,是因为背后有张谔给她撑腰,这话说错也错,说对也有点靠谱:楚歌本来是搭不上张谔这个关系的,她在吏部走的是“下层”路线;但问题是她走这样的路线一回两回可以,这么久一直都是畅通无阻,要说作为吏部尚书的张谔完全没有放任的意思,任是谁都不可能相信吧?

    这里面的关窍,楚歌差不多也可以明白:多年官场的陶冶,使得张谔已经修炼得八面玲珑,贬谪的经历。又使得张谔更懂得韬光养晦伺机而举。这次王阁老和楚歌之间地“争斗”,如他这般聪明的人自然会力图置身事外,看好了风向再转舵了。

    今天楚歌动用了鸣鸾苑的全部力量堵上门去,就是为了让他没有机会再去犹豫站哪边……只有一个选择:支持她。

    而此刻,几条街后依旧兴奋地搓着手的张谔。也在不停地感慨几乎错过的“缘分”。

    她是拿着一份“反贪惩奸”地规划书上门的。

    张谔本来也是卢太傅的门生,清流派的坚力量;前一阵子清流的“肃贪”之风自然少不了他的份,虽说为了在天子面前留个退步他并没有过多参与,但整顿吏治的确是吏部尚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