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 新政大潮 (第2/3页)
其琛、王镛等一大班子人反复研究、推敲了无数次才定稿的,龙剑铭也征得了满清朝廷的同意,这才颁布施行。当然,为了避免和满清朝廷的直接冲突,很多的条目都写的比较模糊,完全由执行者来把握。这就为新政在事实上成为翻天覆地的革命留下了宽泛的运作的空间!而执行者,则是由经过训练和教育的民兴会员来担任。
一时间,全川城乡,感恩戴德之声是经久不息。几乎连续一个月,到处都可以听到鞭炮声,对龙督办的赞誉声。再加上实际主持各地工作的民兴会会员的宣传,单纯的农民们几乎就把龙剑铭这个督办当成了救星……
这样的新政方案,无论对农民还是地主,对商人还是小贩,对工人还是资本家都有好处。每个人谋生发财的路子突然间就多了起来!地主可以仍然守着土地吃租子,也可以把土地卖给督办公署,土地款分10年偿还,而且,卖了土地的地主要投资办厂或者做生意,还可以得到特别的优惠。资本家也高兴了,虽然给工人开得工资高了很多,但是有贷款和技术支持,还可以争取包销,那就意味着开工厂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了!商人就更高兴了,税收少了,老百姓慢慢有钱了,有购买力了,那自己的生意不就越做越大了吗?农民的负担突然就全没有了,有地的农民,酥油的收获都是自己的了,而没地的农民也可以租地耕作,两成的租子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只要一两季过后,农民就有了余粮,可以办副业,也可以卖粮以后,趁着农闲去城里工厂做工,去各种各样的建设工地出力……
这些,只是老百姓的想法。而龙剑铭等人,在颁布了新政以后,更关注的是列强在中国倾销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侵蚀,还关注着中国商人和工业的发展,他们要时刻把握着一个准确的度!给中国人好处又不至于马上激怒洋人……之所以要把民族工业资本扶持上去,给贷款、给技术、给销路,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使民族工业产品可以和洋商品竞争!
四川人,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幸福中……有督办大人撑着天,老百姓就好活了!就有奔头了!这,是最普遍也是最淳朴的想法。
相对与四川而言,各地的震动丝毫不亚于四川。大批的工厂工人开始向四川迁移,因为那里的工资高、待遇好!大量的青壮农民向四川迁移,那里需要劳动力,修工厂、修铁路、修大马路、修城市,怎么会少了穷得只剩力气的农民?大批的新式知识分子也涌向四川,因为那里要建设教育园区,用最优厚的条件在招募教师、技术人才、学术专家、留洋学生!
更引人注目的是苏南和上海、浙江一带的老板们,在张謇和朱畴(朱其琛的堂兄,著名纺织业民族资本家)的组织下也来到四川!
张謇现在可是中国重工业总公司的总襄理,也是龙剑铭在东南经济界的代言人。当然,他个人与两江总督张之洞和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关系也很紧密,因此,这个官味浓厚的商人在东南的影响力是急速的提升。他和朱畴,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是死对头。但是现在,显然没有必要相互虎视眈眈的了……合作才是赚钱的好方法。大处跟四川督办公署合作,小处跟有资本的老板们合作,哪里有不赚钱的道理呢?
一行100多人到四川后结果是:很快四川就多出300多个工厂。张謇以个人的名义开办了两个服装厂,一个精米面粉厂,和其他人合伙开办了肉制品罐头厂,这些可都是有督办公署和新军采购背景的工厂。朱畴也不甘示弱,联合40多个实力比较小的资本家,沿着岷江,从叙府开始到成都,大大小小开了10几个工厂。主要是化工、纺织、火柴、煤铁矿等企业。而化工厂还得到督办公署的技术支持,也是包研制包生产包销售,几乎除了投资和生产管理,这个工厂就等着收钱了……
魏斯曼在巴中打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