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帝力于我何有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帝力于我何有哉 (第2/3页)

闹僵了,直到周义说有办法把蔡邕的那些书批量的印出来,让前来听课的人手一本。蔡邕才对周义有好脸色。

    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成本是很高的,虽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是知识最主要的传播载体还是竹简,木渎。比较贵重的东西可能写在绢帛上,但成本更高不利于广泛使用。

    一直以来周义都有想要实验印刷术的想法,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这个时代东汉人口大概是六七千万,相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和国家都具有人力资源的优势。但是大量的人口被闲置,人口被限制在土地上,人力资源被严重浪费。

    想要激活庞大的人力资源,只能靠教育,靠知识的广泛传播,而想要大多数人得到教育机会,教育的成本就要变得非常低。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教育的主要资源之一的书籍就要非常的便宜。

    如果能用印刷术批量的印出书来,那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纸蔡伦已经造出来了,只是合不合适印刷的问题,不合适本着实验的精神改进,直到能印刷为止。所以周义苦命的日子又来了,还好这里是蔡家,要什么有什么,只要这个时代有的东西都可以弄过来,这给周义的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一项创造发明,最怕的是技术路线不成熟,做无用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方向走错了,那永远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些问题在周义这里都不存在,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只是差临门一脚而已。

    在周义带着工匠努力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印出周义满意的一页书纸。

    蔡琰作为主母犒赏了每个工匠,作为文化人,蔡琰当然知道这一页纸的重要性。

    这可是开创历史的时刻,看着自家带着光环的男人,蔡琰眼中闪烁的除了崇拜还是崇拜。

    征求了蔡邕的意见之后,周义决定开印的书是《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汉代最著名的就是《公羊传》,而蔡邕决定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