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正文 第二十七章 逐出洛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正文 第二十七章 逐出洛阳 (第3/3页)



    这次回去蔡家是相当于搬家了,除下几个下人留守洛阳,其余的人全都随着蔡邕回去。光是简书都装了好几大车,可能蔡邕也知道此生再回洛阳的可能性很小,把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从此专心的在家做学问。

    本来古代赶路是个苦差使,但是众人硬是把赶路走成了观光旅游。

    每天最多走个十几里,游山玩水,一方面是蔡琰和小希么怎么出过远门,一切都显得那么好奇,另一方面也有开导蔡邕的成分,不是大家都说心情不好的时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吧。

    周义则是怀着观看地理山川,和当地风土人情的目的,每到一处就走访当地,和有声望的老人聊聊天,甚至到田间地头去和农户一起劳作。

    这一切蔡邕都看在眼里,对周义的态度也略改观。

    邻近傍晚,周义又打了几只野兔,还猎杀两头野猪,晚上又有烤肉吃了。

    看着正在指挥大家烤肉和炖肉的蔡琰,正在打闹的小希,边上边玩耍边等着吃肉的村中孩童,以及稍远处正在和族长攀谈的周义,蔡邕不禁产生一种这才是一家人的感觉。

    这种情景在路上也多次发生,蔡邕也渐渐适应了。分给村里众人食物蔡邕倒是很赞赏,但是让蔡邕放下士族身份和农夫打成一片,蔡大人还是办不到。

    蔡邕也很奇怪,周义怎么和那些农夫相谈甚欢的,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女婿是平民出身。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己的这个女婿还真是不错,可以说的上是文武双全,人品也不错,只是出身不好,平民出身,父族势力不强,在大汉官场没有根基。

    蔡邕也是经过宦海沉浮的人,又极具智慧。之所以不惜得罪宦官和权臣,是蔡邕看到了大汉朝廷的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可能方法不对,但是以这个时代的智慧,这可能是这一代儒生给出的最佳的解决方案。

    不说蔡邕没有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具有几千年视野的周义也没有快速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个时代有很多限制性的条件。

    周义也无从下手,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难题。

    所谓时代特点的难题,就是以当时的经济技术资源,最好的解决办法也就这样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